logo
客服资讯
该怎样制定企业的营销战略


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什么?简单来讲,就是“三做”,即“想做的,能做的、可做的。”

首先,“想做的”,它是企业的梦想。但在现实中,不少企业只根据“想做的”就设定了自己的战略,这显然过于草率。

其次,“能做的”,它是企业的先天基因。

企业成长和个人成长是一样的道理,先天基因不同导致擅长的地方不同,发展方向当然要有所区别。

国内企业愿意“一窝蜂式”地定战略,盲目照搬别人的所谓先进理论、成功经验。

一说渠道为王就都去拼命建网络,一说品牌为王就都去拼命打广告,一说深度分销就都去搞市场下沉,搞得家家战略趋同,个个模式标准,大家都是一脑子浆糊,最后只能挤到一座独木桥上去打价格战。

这都是由于未能发挥自身基因优势的原因。

然后,“可做的”,便是企业的发展趋势。

如果说前两个是从企业内部出发,这第三个就是从外部出发,考虑行业的走向和成长空间。

上世纪90年代中期,BP机生产企业如日中天,但由于手机技术更新换代的影响,最终整个BP机行业都消亡了。其中只有少数厂家转型成功,继续生存下来。

这就是说,除了自己“想做的”、“能做的”,还要看未来环境允许不允许,可做不可做。

营销战略要有前瞻性和提前量,这和人们炒股、炒楼是一个道理,当“傻子都赚钱”时你进入,就会发现“自己成了傻子”。

综上所述,营销战略是“想做的”、“能做的”、“可做的”三个相汇聚、重叠的部分,这部分很小,但这才真是企业所需要的,我们称之为“该做的”。


企业该怎么找到“该做的”事情呢

四种解读方式

一、不可误读战术为战略

战略与战术的最大区别,就是前者可以形成巨大合力。

简单讲,就是在同一时间、同一空间上,聚集企业研发、生产、物流、营销多部门的力量,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仗。

制订营销战略,必须懂得“平方原理”。当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方向上时,其产生的效益将是以平方形式剧增的。

现实中,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发散的,形不成整合力。

从架构上,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促销,4P无内在联系,都要做好,都没做好;

从手段上,公关、广告、促销、终端、渠道,各有一套思路,关联性不够高;

从区域上,各大区之间缺少联动、各自为战,经验不能交流、队伍不能协同。

用《亮剑》中李云龙的话讲,一个连一个连地上去送死,这叫“添油战术”,为兵家大忌。

孙子兵法谋攻篇中,讲到“识众寡之用者胜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。

如果对战略的认识,仅停留在简单的战术层面,不能形成战略合力,那么营销的结果自然会让人大跌眼镜。

二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

这句话似乎不存在争议,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过。

但许多人知道战略来自于调研,却不知背后有两层含义,一是要有规范的调研部门二是要有正确的调研方法。

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,不少企业对战略调研部门还缺乏深刻认识。

有些中小企业老板喜欢“凭企业家直觉”做事,在市场上看到什么,在酒席宴间听朋友说什么,自己就归纳出了战略构想。

企业上了规模之后这样做就行不通了,一个人怎么可能行行是专家、战术细节都明白?

而调研方法也同样重要。

经常看到企业开探讨会时,老板总是愿意先“抛砖引玉”,“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看的呢?我是这样看的……”

这样的会议基本可以不开,因为一旦老板先说话,会议上马上会出现两种人。

一种人是正找不到机会拍马屁的。给老板送礼没有机会,那么就利用给老板的观点打圆场,来进行“业务拍马”。

老板指鹿为马,他就会想方设法配合,说什么鹿的犄角和马的耳朵原本就是一回事。

另一种人,则认为老板“战无不胜、攻无不取”,对领导真心崇拜,既然老板想了,自己也就不用再费脑筋。

我们发现,探讨会上领导一定要最后发言,多听少说、先听后说,学会基本的调研方法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。防止批量出现专门投老板所好的人,坚定企业的错误决定。。

三、不懂战术不可以轻谈战略

不懂战术会导致最严重的判断失真,战略的制订就一定会出问题。

没有营销实战经验,就敢制订营销战略,这就像没当过厨师却非要写菜谱一样,一颗白菜放一吨的盐,谁敢吃啊?

而当战略结果不如人意时,决策者总是在下属的执行力上去找原因,却很少检讨自己在战略制订时所存在的不足。

细节决定成败,表面看执行细节只是下属的事,但决策者是否了解细节?是否将其纳入到战略制订的思维过程之中?

我们应该知道,任何一种战略都必须由具有可行性的战术来构成。

四、不是可能而是最大可能

企业的营销战略是谈未来的事,既然是预测,那么从理论上讲,任何一种战略都有成功的可能。

经常看到有这种争论,有人说:“我这种设想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吗?”

这是不对的。因为战略比的不是可能,而是最大可能。

通常我们会遇到三种情况:

有A一定会推出B,我们称之为“必然事件”,即大概率事件;

有A可能产生B,但也可能得不到,两者各占50%可能性,这是“或然事件”;

有A很可能得不到B,这叫“偶然事件”,即小概率事件。

战略只能追求大概率事件,而不能用小概率去冒险。

举一个例子。

三国时期,曹操决定北征乌恒。

出征前,众谋士大多反对,认为此去凶多吉少。

曹操力排众议,最后历尽千辛万苦取得胜利

众谋士为此心惊胆战,当初力阻出兵,没想到还真的胜利了,主公回来岂不要我们好看?

没想到,曹操回来却却重奖反对出征的谋士,他的话翻译到现在来讲,就是“此次出征我九死一生,虽然取胜但太过冒险,如果总这样做事,那早晚有一天会玩完”。

这可以看作是曹操对自己追求小概率战略的一次反省。

无独有偶,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。

历史上“竹林七贤”中年龄最小的王戎,小时候和伙伴玩耍时发现了一棵李树。

李子又大又圆,大家去摘时只有他不去。

他认为李子生在道路旁边而无人问津一定是苦的,孩子们一尝果然如此,不得不深为佩服。这就是道旁苦李的典故由来。

王戎是个聪明的孩子,但他的聪明首先表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,别人不比我傻。

既然别人都不傻,那为什么没人摘呢?结论自然是有人试过,但太苦,所以李子大多被留存下来。这个逻辑并不复杂。

当然也可能有意外,比如李子以前未熟,但恰好王戎他们遇到时熟了,这样不敢尝试的人反而成了傻瓜。

如果放到现在,或是由于道德增强,人们不愿拿公共财产,或是由于上面喷了过多农药,没人敢吃。

但在当时,这些都属于小概率事件,所以王戎做出不去摘的行动是正确的,因为最大可能是李子很苦。

企业战略制订也是一样的问题。

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,战略不能保证企业100%成功,但它一定是追求最大概率事件的发生。

不能因为小概率事件的存在,就孤注一掷。

这是因为企业在营销战略上的投入往往比“要不要爬一次李树”,付出多上不知多少。

从这个意义上讲,战略制订不可心存侥幸,更不能反复折腾。




(声明: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、视频和文字以用户投稿、网络转载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。联系QQ:3436855069 联系邮箱:kefuxitong@foxmail.com )
(作者:佚名编辑:baobao)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热门文章